122cc太阳集成·游戏|官方网站-Macau game Store

您所在的位置:首页 > 产品中心 > 专题故事

过节太劳累,当心带状疱疹乘虚而入
作者:毛一斌


这几天,皮肤科门诊带状疱疹患者明显增多,究其原因,主要是季节变换和节日劳累所致。


节假日期间由于大多数人都会选择出游,舟车劳顿,同学朋友之间的聚会比较多,作息时间不规律,再加上熬夜喝酒,使得人体免疫力降低,极大地增加了发病几率,特别是老年人、孕妇及体质弱的人群,本身机体免疫功能减退和抵抗力下降,一旦过度疲劳、精神紧张时,“潜伏”在身体里的带状疱疹病毒就乘机跑出来了。


疲劳紧张焦虑时易发病

节假日后发现有很多就诊的患者尤其很多老年人和孕妇,首先发现胸痛,会自行吃药或外用药也不见好转,反而疼痛加剧,胸前还长出一些红色的小水疱,有些人会误以为过敏或虫咬,但随着自行处理无效会来到医院就诊,其实这些是带状疱疹在“作祟”。

因为最近发现该病的高发,这里就给大家普及一下,什么是带状疱疹?引发带状疱疹的病毒和引发水痘的病毒是一样的,名字叫“水痘-带状疱疹病毒”。很多患者曾经在小时候出过水痘,由于人体抵抗力无法把病毒彻底清除,即使水痘痊愈,仍有部分病毒“潜伏”在身体。遇到人体抵抗力下降,如精神紧张焦虑,生活不规律,过度劳累,这些病毒就会跑出来捣乱,在皮肤上产生带状疱疹所特有的节段性水疱疹,变成带状疱疹了。

 

不光是老年人的“专利病”

在很多人的印象中,带状疱疹是老年人的“专利病”,这是为什么呢?其实任何年龄阶段的人都会得带状疱疹,但50岁以上的老年人更容易受到病毒感染而诱发带状疱疹。这是因为老年人本身机体免疫功能减退和抵抗力下降,一旦发作就比较严重,并且通常伴有神经痛。

“如果老年人一旦发现出现了带状疱疹的症状,一定要尽早治疗,千万不能拖。”因为,神经痛是带状疱疹的体征之一,可以发生在疱疹之前或者与之同时出现,老年人因为带状疱疹而发生神经痛的概率非常高,50岁以上50%的患者都会有神经痛后遗症出现。如果不及时治疗,即使疱疹消失了,仍然会遗留神经痛几个月甚至几年,严重影响生活质量。

timg (5).jpg

 

节日期间别太劳累

节假日期间同学朋友之间的聚会比较多,作息时间不规律,再加上熬夜喝酒,很容易因为疲劳而使得人体的免疫力降低,极大地增加了发病几率。

另外,秋冬交替这段时间,温差变化比较大,也是各种疾病乘虚而入的高发时节,中老年人及体质虚弱人群应注意保暖。保持规律的生活作息时间,不要过度疲劳。

这里提醒大家:在饮食方面,要注意饮食不要过于油腻,宜清淡,不要过多食用海鲜、辛辣、油炸食品及大鱼大肉等易上火的东西;保持规律的生活作息时间,不要过度疲劳。此外,还要注意不要让未得过水痘的儿童接近带状疱疹患者,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,有传染性,如果小孩子没有得过水痘或者注射过疫苗,就有可能传染。

 

那么,哪些人容易患带状疱疹?

1、工作紧张、精神压力长期较大、情绪经常低落、长期熬夜的人也要警惕带状疱疹,也是高发带状疱疹的人群。

2、肿瘤患者或者患有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病的病人,另外,大量服用激素的免疫制剂药物人群,都是带状疱疹的高发人群。

3、老年人是带状疱疹的高发人群,因为老年人气血亏虚,抵抗力差,容易受到病毒感染而诱发带状疱疹。有研究证实,带状疱疹的发病率和年龄成正比,年龄越大越容易发生带状疱疹,而且老年人免疫机体不佳、新陈代谢慢,患带状疱疹后更容易留下神经痛的后遗症。并且随着带状疱疹的低龄化,中青年患有带状疱疹也很常见。
4,孕妇,由于心肺负担加重,孕妇也是带状疱疹高发人群。

如何治疗?

1、带状疱疹的治疗目标是缓解急性期的疼痛,控制病情发展,缩短皮疹持续时间,预防或减轻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及其他急慢性并发症,最重要的是眼部并发症需尽快至眼科门诊接受治疗。

2、带状疱疹皮肤上的丘疹、水疱,以干燥、预防感染等局部治疗为主,可湿敷,外用炉甘石洗剂。目前局部抗病毒治疗均无效,不推荐使用。特别是“乡下的土方法”,大家不要轻易相信或尝试。

3、带状疱疹抗病毒治疗是否成功,取决于开始治疗的时机。系统抗病毒治疗需要尽早开始,如果可能,最好在皮肤出现症状后的48-72小时内开始使用。目前国内抗病毒药物主要是伐昔洛韦、泛昔洛韦、阿昔洛韦等,可以口服,可以静脉用药。

4、孕妇带状疱疹,一般情况下,只能外用药治疗和对症处理。在极特殊情况下可对孕妇用阿昔洛韦静脉点滴治疗。

5、对于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,可以热敷或针灸治疗;口服加巴喷丁等治疗神经痛药物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——来源于搜狗微信

XML 地图